广州市粮食流通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0-06-02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实施广州市粮食流通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穗府办〔2016〕2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粮食流通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18日

广州市粮食流通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6—2020年)

目录


粮食始终是大事,关系民生,更涉及国家战略。粮食安全维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快构建粮食流通新格局,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新体系,对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广州市粮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成效和基础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以粮食安全保障为核心,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粮食流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收储规模任务成倍增加,流通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产业水平稳步提升,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做好“十三五”时期粮食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粮食工作发展成效

 

(一)粮食保供稳价能力持续增强。坚持以“稳面积、攻单产、增效益”为重点,本地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了粮食产量平稳增长,“十二五”时期粮食总产量达222万吨(原粮,下同)。国内产销合作不断加强,巩固并深化与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粮食主产区的对接交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跨区域粮食贸易、加工、投资和运营合作。充分发挥我市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粮食进口配额,粮食进口持续增长,累计进口粮食3912万吨。多渠道、多品种供粮格局加快形成,有效保障了全市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粮食供给量由2010年的1197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829万吨,年均增长8.8%。

(二)粮食流通市场保持稳步发展。“十二五”时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南沙、黄埔等港口导向型粮食集散中心加快形成,瑞宝、东旺、天平架、清河等中心城区粮食批发市场交易活跃。市场业态加快升级,“互联网+粮食”发展迅速,销售门店连锁化、模式网络化、配送一体化趋势明显。市场流通规范有序,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监管制度,切实加强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有效监督,促进了粮食流通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粮食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形成了完整的购销、储备、运输、加工体系。“十二五”期末,全市粮食加工业产值占全省近22%。

(三)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十二五”时期,累计投入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资金约40亿元,实现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新建粮食专用码头泊位10个,新增粮食中转仓容55万吨;通过出台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新建粮食储备仓容28万吨,改建、扩建仓容6万吨;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引导鼓励农户建仓,完成1.1万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显著提升农户储粮能力;完成广东广州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建设,我市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粮食储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十二五”时期,落实省下达我市的粮食储备规模任务,储备规模由2010年的51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93万吨。通过日常监督、专项抽查及第三方检测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储备粮监督检查力度,累计检查粮仓(油罐)4500多座次。严格执行储备粮“入库一批、检验一批”制度,储备粮累计轮换141万吨,全面保障了储备粮存储安全。军粮供应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健全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优化军粮供应网点布局,有效提升了军需民食保障能力。

(五)粮食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增强。进一步健全粮食应急机制,修订《广州市粮食应急预案》,编制《广州市粮食应急预案操作指引》,建立粮食应急专家数据库和调用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粮食应急演练,着力强化应急保障队伍技能培训,不断优化调整粮食应急网络布局,极大提升了应急保障能力。“十二五”期末,全市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06个,应急运输企业25家,应急加工企业20家。

(六)粮食流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细化量化粮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进一步规范了粮食行政执法行为。修订《广州市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对履行职责、提高行政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修订《广州市本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优化价差、质量、承储管理体系,完善储备粮承储主体公开招投标机制,为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储备粮承储提供制度保障。

“十二五”时期,我市粮食流通业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储备仓容总体不足,仓储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粮食仓储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科技与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绿色储粮新技术、新方法尚未普及,粮食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三是监督检查执法能力不足,现有人员、装备、手段难以满足监管要求,粮食流通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推发展新格局。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提出要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提升,从政治保障、政策指引、任务分配、标准规范、资源投入等方面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我市粮食流通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助推发展新动力。“十三五”时期,广州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预计2020年广州市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800万,城市居民口粮需求将呈刚性增长。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粮食产品需求将快速增长,粮食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快,主食产业化将成为新常态。随着国家深化粮食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粮食产品加工业将迎来新的增长。

城市定位不断提升助推发展新优势。广州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之地,区位优势明显,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将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打造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城市功能定位的不断提升,为推动我市粮食流通业发展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带来了新优势。

新技术广泛应用助推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储粮技术趋向低碳、绿色、智能化,粮食加工制造与信息化不断融合。“互联网+粮食”、绿色安全储粮、精深加工与营养健康食品等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促进了产业体系、经营业态不断创新。国家大力推进“仓顶阳光工程”,促进了光伏发电产业与“粮安工程”的融合。

(二)面临挑战。

粮食安全形势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推进,国内外粮食市场加速融合,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多变,我市粮食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在短期内也将难以根本改变,如何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粮食安全给我市带来新的挑战。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主食产业化、储加销一体化是今后一段时期粮食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市粮食深加工能力不足,优质和绿色有机知名品牌不能满足城乡居民膳食结构高端化需求,这对我市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进入攻坚期。随着全市新增储备粮规模任务的增加,现有粮食收储能力相对不足,新建扩建的仓储设施建设周期长,无法满足新增地方储备规模任务的承储需求。统筹协调储备规模落实与仓储设施建设推进,是今后一段时期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粮食流通监管面临新情况。随着粮食购销方式和市场格局的变化,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涉及面广,监管难度加大;居民消费不断升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要求越来越高;监管机构设置、设备配套、技术支撑等相对滞后,粮食流通监管能力明显不足;全面实施部门职能权责清单制度,对履行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加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粮食流通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落实粮食安全政府主体责任,推动我市粮食流通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国家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落实“稳定生产、搞活流通、充实储备、加强监管、完善政策”的广东粮食安全新方针,紧紧围绕广州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总目标,认真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稳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政策性粮食管理,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粮食流通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

 

第二节 发展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提质增效。实施科技兴粮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仓储物流设施加速融合,大力推广应用储粮新技术新装备,促进粮食产业模式、业态不断创新,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

(二)坚持统筹协调,激发发展活力。根据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平衡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建设规模和布局,高标准建设粮食现代仓储物流设施,满足我市储备粮规模任务需要。加快推动粮食企业向储备、加工、运输、销售、检测、应急等环节的纵深发展,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三)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国内产销合作,加强国际贸易交流,坚持粮食适度进口,引进国外优质粮源,构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品种粮源供给格局。

(四)坚持依法治粮,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法治粮食建设,强化粮食安全政府主体责任,落实粮食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依规推进粮食流通监管,进一步健全粮食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监管体系,提高粮食管理法治化水平,促进粮食流通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推动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完善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着力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粮食科技创新和应用。不断健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广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三五”时期,全市粮食供给规模达2300万吨,年均增长4.7%左右。

(二)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全面提升。加强现代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行业信息化建设,建成与粮食储备规模任务和保障供应要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不断完善,粮食物流中转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新建粮食储备仓容100万吨以上。

(三)粮食储备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全面落实省下达我市粮食增储规模任务,粮食储备机制更加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仓储管理更加高效,储粮科技水平有效提高,形成储备功能完善、品种结构优化、储存方式灵活、承储主体多元的粮食储备体系。

(四)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产业新模式快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粮食企业集群发展,提升粮食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到2020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占全省25%以上。

(五)粮食流通监管水平显著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强化,粮食质量检验检测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高效,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粮食市场经营规范有序,粮食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

(六)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工作机制科学高效,粮食监测系统更加优化,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明显提升,粮食应急供应、加工、配送网络、运行保障更加有力,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

第三章 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供需平衡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深化国内产销合作,坚持粮食适度进口,进一步拓宽优质粮源供给渠道,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第一节 稳定本地粮食生产

 

(一)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严格落实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惠农政策,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任务。

(二)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基本农田管理,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保障粮食必要自给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实现农田增产、增效。

 

第二节 深化国内产销合作

 

(一)拓展产销合作平台。举办粮食产品交易会、推介会、洽谈会,促进优质粮源、优势品种发展。鼓励粮食企业广泛开展产销交流合作,丰富产销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二)创新产销合作模式。发挥大型粮食企业示范作用,探索建立跨区域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引导粮食企业开展跨区产业化经营,开展订单收购、预约收购,构建渠道稳定的粮食收购网络。指导和支持粮食行业协会更好发挥产销对接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三节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一)坚持粮食适度进口。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粮食进口配额,适度增加优质粮食品种。在确保粮食供给“立足国内”前提下,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美洲等地区粮食主产国的合作。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科学利用国际市场粮食资源,引导粮食企业建立国外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开展粮食购销衔接和生产加工,完善粮食进口贸易与配送体系,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粮食企业。积极利用我市进口渠道成熟、市场广阔、通关便利等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与技术合作。

第四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体系

 

通过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着力实施“粮安工程”,建设平时能促进粮食供需平衡、急时能满足政府调控需要、网络完善、运转高效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设施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提升粮食流通能力。

 

第一节 加强储备仓储设施建设

 

(一)打造龙头粮库。着力提升粮库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应用低温、光伏发电等绿色储粮新技术,推动粮食行业节能降耗,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重点推进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项目,建成集粮食储备、加工、配送、应急保障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粮库。到“十三五”期末,仓储规模达到40万吨以上,成为我市的龙头粮库。

(二)提升骨干粮库。按照标准储备仓和准低温仓的建设标准,重点推进番禺港口粮库二期工程、广州东部粮油储备加工中心和天河区粮食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建成仓容规模达10万吨以上集粮食储备、加工、配送、应急保障于一体的骨干粮库。

(三)改造节点粮库。参照标准储备仓和控温仓的建设标准,扩容改造一批政策性储备粮库。着力完善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质量检测等功能,改善储备条件,提升储备能力。到“十三五”期末,形成一批仓容规模超过1万吨的储备粮库,成为全市粮食仓储设施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

 

第二节 推进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统筹整合存量资源,优化增量资源,提升整体功能。引导中心城区粮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在南沙、黄埔、番禺、白云区建设大型粮食批发市场或综合性粮食物流、加工、贸易基地。加快推进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进黄埔惠安明珠粮食物流加工中心和笔岗粮食仓储加工设施、广州长兴智慧粮食储备库等项目建设。

(二)逐步拓宽粮食物流通道。针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特点,充分调动涉粮企业的积极性,创新投融资方式,依托珠江水系,建设一批大型散装物流节点,散装接卸和中转能力大幅提高。加强铁路沿线和公路交通枢纽的粮食物流项目改造建设,增加粮食接收、发放、储存设施,提高铁路和公路粮食接运能力,拓宽散装粮通道,构造“北粮南运”重要陆运干线。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第三节 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一)积极推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粮食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新型智能化粮食装卸输送设备,提高储备粮库运作效率。积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等安全绿色储粮新技术,选择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粮库,示范推广新技术,打造信息化程度高、绿色生态、节粮环保的现代粮库。实施“仓顶阳光工程”建设,促进光伏发电产业与“粮安工程”融合,充分利用我市粮食行业既有资源,鼓励粮食仓储基地利用粮库仓顶铺设光伏发电系统。

(二)大力提升粮食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广州市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和粮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大系统集成和功能扩展,探索建立集储备粮管理、粮情监测预警、粮食信息统计、粮食应急指挥、粮食应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全市粮食流通的标准化、实时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第五章 加强政策性粮食管理,夯实粮食调控物质基础

 

以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增储任务为中心,加快完善政策性粮食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储备粮仓储、轮换和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军粮供应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储备粮调节和稳定粮食市场的作用。

 

第一节 完善政策性粮食储备机制

 

(一)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坚持“政府委托、部门监管、企业操作、费用包干、市场运作”的储备粮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储备粮收购、入库、存储、轮换、财务结算等环节的储备粮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坚持粮食储备市区两级政府负责制,强化市区联动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储备载体,通过政府公开承储招标,吸引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优质仓储资源参与承担粮食储备任务。

(二)落实粮食增储任务。按照市、区共担原则,加快落实新增储备任务,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增储任务。市、区政府要按照储备任务要求,落实责任机构和人员,做好资金和资源保障,做到权责清晰、责任落实,确保储备规模落实到位、数量真实。进一步优化储备品种结构,推进应急储备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储备品种和消费结构相结合等储备制度。

(三)强化粮食专项资金保障。按照储备任务和工作要求,积极落实粮食专项资金和风险基金。健全储备费用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根据物价水平和人力成本变化进行调整,确保储备费用标准和实际开支基本相符。规范价差标准制定方式,委托专业监测机构对轮换价差实施持续监测,为市场提供科学、规范、明确的第三方价差数据支撑。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的协调合作,确保及时足额安排储备粮贷款,强化库贷挂钩的动态监督。

 

第二节 增强政策性粮食管理效能

 

(一)加强储备粮仓储管理。以储备粮绩效评价为抓手,推动仓储管理规范化和工作流程标准化,坚持全程全口径监管,细化量化仓储责任目标。加强储粮科研和示范推广,鼓励发展绿色储粮,提升储粮科技水平。完善企业自查、区普查、市抽查、联合检查以及定期普查相结合的库存实物和账务检查制度,坚持抽查企业和检查人员“双随机”安排,探索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承担数量核查和财务核查工作,提高监管效率效果。

(二)加强储备粮轮换管理。根据粮食市场和市、区储备粮情况,合理制定轮换计划,科学确定储备品种,促进粮食均衡轮换,有效控制储备成本。研究建立储备粮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推广远程视频监控技术,提高储备粮轮换的计划制定、申报下达、轮换实施、跟踪监测等工作效率。

(三)加强储备粮质量管理。依托“市-区-库”三级检测体系,把好粮食采购入库、在库存储、轮换出库等环节质量关,进一步完善储备粮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储备粮第三方检验检测机制,选择具有粮食检验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我市储备粮抽样检验工作。探索多样化抽检模式,通过交叉检测、封闭抽样检测、异地检测等方式,确保检测结果公正公平,储备粮质量安全可靠。

 

第三节 提高军粮供应保障水平

 

(一)增强军粮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白云区和广州市粮食集团军供网点应急供应仓储设施升级改造,着力提升军粮供应网点服务功能。继续推动军粮和储备粮融合发展。结合驻穗部队粮油需求规模与结构特征,确保军供粮油数量充足、质量过硬、服务到位。

(二)提升军粮供应管理水平。研究制定《广州市军粮供应应急预案》,完善军粮供应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完善军粮质量季度抽检、军地联检机制,加强军粮质量档案管理,确保驻穗部队粮食供应质量安全。加强军粮筹措准入、库存加工、供应流程、网络网点、资金保障等方面管理工作,健全“粮油科技进军营”长效机制。

 

第六章 促进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

 

以构建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粮食产业体系为目标,通过整合产业链、推进技术创新、实施品牌带动及培育龙头企业等措施,加快粮油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布局,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一)积极推进主食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粮油产品结构,增加营养健康、品种多样、绿色优质的主食产品供给。加快推进面包、点心、米粉、方便米饭、速冻食品、小麦胚芽制品等米面制品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主食产业化,形成主食产业集聚发展区。

(二)提高粮食副产品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增加粮食加工副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产业经济效益。加大生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化工、医药、保健等领域所需粮食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饲料行业稳步发展,加强粮食企业与饲料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粮食资源的更高生产率、更高附加值利用。

(三)推进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绿色全谷物、有机食品等中高端粮食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鼓励粮食企业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在粮食产业方面的推广应用,完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大力提升粮油精深加工水平。

 

第二节 创新粮食流通模式

 

(一)推动粮食贸易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期货、场外交易、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手段,增强交易和辐射带动能力。探索粮食批发市场与粮食仓储、连锁超市等方面的合作,提高粮食仓储、粮食交易、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水平。依托南沙自贸区制度创新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粮食跨境电商,探索建立集进口、加工、销售、配送和结算于一体的粮食跨境电商交易平台。

(二)发展“互联网+粮食”新业态。推动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快速采集珠三角地区水路、公路、铁路等基础物流信息,提高区域性粮食物流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仓储、运输、金融等服务资源,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粮食营销模式。鼓励粮食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粮油商店等实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销售网络,拓宽粮油营销渠道。

 

第三节 提升粮食企业竞争力

 

(一)推动粮食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发挥粮食企业加工转化引擎作用,积极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集粮食储存、加工、物流、贸易、投资等一体化发展的大型粮食企业。鼓励企业向粮食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满足粮食消费新需求,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利用中心城市服务能力强、人才集聚度高的优势,逐步吸引大型粮食企业销售、研发、检验检测等区域性总部落户广州。

(二)打造广州粮食优质品牌。推进粮食品牌整合,巩固发展一批质量好、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粮食优质品牌。加大广州粮食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布局营销渠道,大力提高优质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引导企业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多元化经营,延伸品牌影响,提高品牌效益。

(三)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大型粮食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粮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七章 全面实施依法治粮,不断提升监管效率

 

深入推进依法治粮,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强化粮食流通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切实做好粮食监督检查和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粮

 

(一)加强粮食流通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储备粮管理、市场监管、粮食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重点加强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和粮食仓储安全管理。深入分析粮食流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适时修订地方性粮食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形成与市情、粮情相适应的粮食流通规章制度体系。

(二)提高粮食工作依法行政能力。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权责清单履行职责。健全粮食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实行粮食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检查操作规程和行为规范。强化部门联合执法,推进跨区域跨部门粮食行政执法协作,提高粮食行业依法行政效能。

(三)加强粮食法治宣传教育。加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企业法治宣传力度,促进法规制度学习常态化。加强粮食行业信用监督政策法规宣传,强化行业自律。组织开展粮食科技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培训讲座、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形成全社会爱粮节粮氛围。扩大宣传覆盖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粮食法律法规,营造保障粮食安全的良好法治环境。

 

第二节 加强粮食流通监管

 

(一)强化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推进粮食收购资格核查、粮食库存监管、粮食质量监管,重点加强对动态储备粮油监管、粮油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监管方式,建立抽查企业和检查人员“双随机”机制,突出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健全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充分发挥广东广州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的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区、企业三级粮食质量检测体系。推进粮食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在番禺、天河、增城、从化区规划建设区域性粮食质量检测中心,提升区级粮食质量检测能力。在节点仓储物流设施同步配套建设检验化验室,做到粮食质量监测全覆盖。探索建立粮食流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力争实现粮食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信息可查询。

(三)加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企业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主体。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物质保障、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教育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等各方面落实到位。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认真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加强对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完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第三节 强化粮食安全责任考核

 

(一)完善粮食安全考核机制。修改完善《广州市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办法》,制定年度考核实施方案,确保各区政府有效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形成涵盖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

(二)有效推进考核组织实施。坚持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全面监督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推进粮食安全考核的组织实施,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合理。综合评价并通报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保障安全责任有效落实。

 

第八章 健全粮食应急体系,增强应急供应能力

 

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粮食监测预警,增强粮食应急供应能力,全面提升粮食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第一节 提高粮食监测预警水平

 

(一)完善粮情信息采集方式。严格执行粮食行业统计制度,进一步扩大粮食企业统计覆盖范围,加强对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动态监测,争取构建范围广泛、数据准确的粮情监测网络。提高数据监测频率,定期统计粮食仓储库点、港口、铁路、粮食市场网点及大中型超市的粮食数量价格信息。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粮食行业准确判断粮食市场变化趋势提供参考。

(二)强化粮食信息分析能力。探索建立粮食监测预警预测指标体系,科学分析粮食供求和粮食价格的变动趋势,提高宏观调控、行业监管的有效性。依托专业咨询机构,补充完善粮食信息数据库,提高数据在市场趋势分析中的应用。完善粮油供需平衡抽样调查,做好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和价格监测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节 科学规划粮食应急网络

 

(一)优化应急供应网点。以现有粮食应急供应点为基础,依托社区农贸市场、超市等资源,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密度和现有应急能力等因素,调整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做好应急供应网点与加工、运输企业的衔接,确保应急状态下调得动、用得上,应急粮食数量充足、质量达标。

(二)提升应急加工能力。合理认定粮食应急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加工企业数量和加工能力。综合考虑应急加工能力与应急供应需求,优先将具备加工和储运能力的企业纳入粮食应急加工网络。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不断提高应急加工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

(三)完善应急配送网络。不断完善跨区域粮食应急储运协调机制,推动城乡应急配送网络有效衔接,提升粮食应急运输车辆征用调度能力,确保复杂条件下粮食应急配送网络畅通有序。争取将大型超市配送中心纳入应急配送网络,形成涵盖成品粮批发市场、粮食物流中心、粮食购销企业中心库点、骨干军粮供应站、重点应急加工企业和大型超市配送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应急配送网络。

 

第三节 强化粮食应急组织管理

 

(一)完善粮食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粮食应急预案,构建组织完整、权责明确、反应及时、调度统一的粮食应急指挥体系。制定应急指挥指引,促进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总结评估、能力恢复等环节的规范运行。建立粮食应急专家数据库和专家调用机制,提高应对粮食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能力。

(二)完善粮食应急调运机制。根据城市人口、交通和粮食仓储设施的分布情况,合理认定粮食应急物资配送基地和运输载体。强化应急网点粮食库存管理,健全粮食应急储备调运机制。促进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企业储备相结合,确保应急粮食储备充足,调运顺畅。

(三)加强粮食应急网络管理。坚持粮食应急网络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年检考核,风险评估等制度。定期开展粮食应急演练,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培训,提高应急网点人员应急处置专业技能。优化更新《粮食应急预案操作指引》,充实应急保障基础资料。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实现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激发全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规划落实。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各项工作与规划的统筹协调,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难点问题,密切沟通协作,确保规划全面实施。各区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实施相关行动计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突出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实,加强与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确保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推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粮食流通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统筹协调,提升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三节 加强资源保障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拓宽粮食流通收储、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产业发展和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涉粮资金按期足额到位。切实加强能源、土地、规划、环评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第四节 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优化人员配置,加大粮食行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粮食行业仓储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人才。加强与粮食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联合培养、短期集训、远程教育等方式,促进粮食行业人才队伍质量提升。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全市粮食工作科学发展。

 

第五节 加强监督考评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以纳入规划的主要指标、重要任务和重大项目为考核重点,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修订,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要充分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

 

附件 

广州市“十三五”时期重大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