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守护粮食安全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1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再次强调,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安全关乎14亿多中国人的生活,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务必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发展态势良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截至2022年,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2012年相比增幅约为3.47%,粮食产量增幅约为12.14%。

具体到区域而言,各粮食大省因地制宜,成绩可圈可点。比如,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粮食产量1/5以上。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连续5年粮食产量超过1500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1/9,商品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也均居全国第一,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又如,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大省同样表现不俗,2022年其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黑龙江,位居全国第二。

不过,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客观上给我国粮食供应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同时,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有所增多,粮食作物病虫害也连年发生且数量增多、范围加大,给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不足,育种全链条创新不够,农机研发及应用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耕地使用细碎化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粮食生产难以通过规模化经营形成比较优势,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统筹施策,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针对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状况,应切实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效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根除耕地撂荒现象。同时,坚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

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针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近年加大的现实,需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改造建成适宜耕作、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推进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针对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进一步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粮食作物品种,握紧农业“芯片”,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

鼓励更多更好的政策进行精准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护支持的力度,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农业资金更多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引擎带动作用,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产业,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主产区。建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激发粮农内生动力。同时,科学构建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农垦托管和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于:经济日报